(2025年)
时博手机平台_时博(中国)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现有广州和肇庆两个校区,涵盖经、管、文、工、艺、教、理、医等多学科,在校学生32000多人。自创办以来,我校坚持“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办学理念,狠抓质量、苦练内功,增内涵、强特色、树品牌,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科创成果相继涌现、人才培养成绩显著。学校现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会计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新闻学、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一流课程1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2项。2020年以来,学校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6项、科研项目132项,其中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2021年5月,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2年5月,学校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新设站单位。
学校现有广州校区、肇庆校区,分别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荔枝之乡”广州增城和素有“中国玉器之乡”美誉的肇庆四会,校园占地面积一千六百多亩。经过二十载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科学有序,教学设备和文体设施完备。拥有完善的、高标准的教学楼、图书馆、专业实验室、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校园布局错落有致,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秀丽宁静,是广大莘莘学子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现学校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资源325.15万册,中外文报刊1081种,期刊合订本3万多册,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183万种,清华同方中国知网(CNKI)七个专辑,中国知网包含8400多种中文电子期刊、677余万篇硕博论文。还有维普等多个平台资源,包括期刊、视频、图书等。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由世界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师资主要来自国内“985”“211”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优秀教师人才。现有教师14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90多人,占比32.79%,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4.72%,其中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有31人。学校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南粤优秀教师6人。学校还聘任了一批海内外知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及客座教授,聘任了一大批业界精英和“双师型”教师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2019年11月,学校聘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化学家Jean-Marie Lehn教授任荣誉校长。
目前,学校有16个二级学院,开设51个特色本科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学科,以会计学、新闻传播学等重点学科为龙头,构建起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工学、艺术、医学等多学科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两个广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校特色重点学科——会计学,广东省高校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学校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成立了10个产业学院,开设产教融合创新班、鸿蒙创新实验班、SHMFTPP优才班、菁才班等特色班级,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学校致力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互联网+会计教学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在校内斥巨资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独具特色的经管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云计算、云桌面平台,以及大传播实验教学平台。其中,跨专业综合仿真平台被广东省教育厅纳入省质量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项目。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国际化发展,秉持“国际教育本土化、本土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开展多元化、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与英、澳、美、加、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三十所高校密切合作,开展了16个“3+1”“2+2”“121”双校园、双学位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交流生项目、保荐生项目、本升硕项目,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境外学习路径。与国外大学深度融合,创新性地开设了共融课程,实现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的优势互补,常年聘请国际教师开展学生讲座、教师培训。学校开设了国际特色融合课程,部分课程在境外开展教学,构建起“课堂学习-文化体验-学术研讨”三位一体的境外浸润式培养模式。学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2023年精心打造“发现香港之美”研学活动,已派出1.4万师生赴境外学习交流。学校主动履行国际教育使命,免费为来华留学生开设热门、前沿技术课程,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为培养知华友华的青年学子做出华商贡献。学校招收港澳台学生,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融汇。
建校以来,学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知名度显著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近九万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主要在财经、金融、商贸、管理、语言、外事等领域就业,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达98%以上。
学校的科研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教师承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和项目经费持续攀升,发表在核心期刊、SCI、EI的科研论文数量也不断增加。
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增值评价第1名”“中国财经类独立学院排名第3位”“广东省十佳独立学院”“广东当代民办学校突出贡献奖”“广东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和“广东省最具综合实力学院”等称号。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及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办学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现代大学制度为支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办学质量与层次,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广东一流的民办高校而努力奋斗!
校徽
华商学院的校徽,充分表达学校对学术及社会的开放态度。
校徽整体外圆内方,由传统元素配以庄重雅致的古典红融合而成,流露出浓郁厚重的文化气息,象征了活力,干劲及灵活性,准确体现“学院”身份。
校徽中心部分为一古体“商”字,取古代方鼎和权杖抽象变化而成。鼎为诚信之尊,杖为权威之证,两者融合,突显出华商学院诚信和权威的特质。杖、鼎的组合形态恰似正在开锁的钥匙,意寓华商学院肩负解惑育人、开启知识之门的神圣使命。
外圆内方,有容乃大。外圆则周而复始,生生不息,预示华商学院前景一片光明。内方而富于变化,意指华商学院行止有度但绝不墨守成规。
整个校徽风格稳中有变,意蕴朴实而博大隽永,十分贴切地表达出华商学院的独特内涵和远大抱负。
校训
“厚德·励志·博学·创新”
“厚德”——源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即宽厚仁爱的心性与品德之义。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树立良好的做人的德行标准,诚以修身,信以立世。同时也表明华商学院将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以崇高的道德、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厚己德以厚社会之德。
“励志”——“励”,古语通砺或厉,意指磨练、振奋的意思,现代语指劝勉;“志”:意志,志气;“励志”即勉励意志,磨练意志。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清贫饱学而胸怀天下,淡泊名利而志存高远,意志坚定而毅力超群,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做学问、求知识方面上,励己志以励社会之志。
“博学”——源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即指做学问之道。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乐学、好问、勤思、明辨”,更新知识,加深学养,先博后渊。要继承和丰富优秀的知识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博己学以博社会之学。
“创新”——“创”,意指开始,开始做;“新”,意指新鲜,过去没有出现和发生过的。“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敢做别人没有做的正义之事,敢走别人没有走的崎岖之路。引申为华商学院的师生要敢为天下先,在独立学院的教育领域中开拓进取,不屈不挠,闯出一条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华商特色的办学之路,创己新以创社会之新。